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雾散时——信息技术(4)

来源: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6 04:3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场景十八:单元检测命题时,登录智学网网站,按题库索引查找相应知识点的试题,自行组卷,同时生成参考答案和答题卡; 4 4、疫情期间的教学“宝藏

场景十八:单元检测命题时,登录智学网网站,按题库索引查找相应知识点的试题,自行组卷,同时生成参考答案和答题卡;

4

4、疫情期间的教学“宝藏”

在疫情之前,一直困扰信息技术融合的是相关数据的收集,可随着网络教学的突然风靡,这个问题一下子被解决了,海量的教学数据被“创造”了出来,课堂被搬上网络之后,借助网络记忆效应,所有的教学细节都被完整保存了下来,以我所使用的希沃云课堂为例,每节课教学时长、观看人数、学生发言次数、交互次数、课堂练习详情、作业完成详情等,在这些数据基础上,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参见“爱数学做数学”微信公众号系列文章27篇),网络教学带给我们的思考是:

教学数据是可以收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教学数字化;

教学数据是可以分析的,即使用最简单的统计分析知识;

数据分析一定要用教学思维解读,这是任何商业公司无法做到的;

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其根本是学科教学,即研究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验工作,现在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可避免会使用到相关的信息技术,这和实验区工作的核心任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吻合的;

在如此大数据量的前提下,对使用分数进行质量评价需要更多维度,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了分数的排序和对比,而对分数背后的原因分析较少,例如某次考试两名学生数学同样考了80分,如何评判他们的学业成就?假想一:他们一个平时成绩在100分左右,另一个在60分左右;假想二:他们处于不同学校,考试题目不同;假想三:他们一个平时学习非常刻苦,另一个非常轻松;仅以这三种假想背景,对于这两名学生的80分,解读会完全不同,显然目前的数据分析还做不到这一点,需要教师来具体分析背后的原因。

五、与教学深度融合

几个概念:翻转课堂,教育大数据,数字化,信息化,去技术化,去中心化,流量化.

现在所有师生都生活在信息社会,生活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极大,例如手机的使用,日常生活中,微信、淘宝等app几乎成为手机必备,各项办公场景都有手机,衡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要看日常生活中,常态使用的技术有哪些,很难想像智能手机使用都不顺畅的教师,会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一部手机走天下,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梦想,无论是高铁、飞机还是地铁、公交,无论住宿、餐饮还是娱乐、购物,移动端的体验已经相当舒适。

那么,一部手机能否走完日常教学工作流程呢?

很多场景下,不能。

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学手段依然是常青树,主要原因是现在教学技术上的革新远未至撼动传统课堂的地步,但适当的技术加上新的教学理念,的确有可能在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例如翻转课堂。

在首都师范大学方海光教授的讲座中学习到了翻转课堂的本质,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的环节以小视频加推送的方式,在课堂之外完成,而在课堂上,则进行巩固和拓展,对于具备一定学习驱动的学生,或者具备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学生,翻转课堂的确是一场革命。它所使用的技术早已成熟并商用,这就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创新,例如在场景十六中描述的,对学生作业中的困惑进行答疑,采用录制微课的方式,与翻转课堂理念暗合。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非常多,不再赘述,如果实验学校在完成对学生学情调查之后,具备施行翻转课堂的基本条件,倒不妨一试。

而教育大数据,则是一个流行词,严格来讲,大数据是不分教育或非教育的,大数据可能是一个人所有的数字化结果,教育不过是从中调用了部分数据,用于分析教育教学。

成功的大数据应用,鲜有靠人工收集的,基本实现了数据收集的自动化,因此,在校园内数据收集设备未普及之前,关于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要谨慎,一不小心,极有可能给现有教学任务增负。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除了增添相应的设备之外,更多依靠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来完成数据应用。

例如班级管理数据的收集,我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已有6年,最初所有的点评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但很快发现这样操作很耽误教学时间,随后改为多数点评在下课后进行,但下课时间也有限,点评次数一多,便牺牲掉了课间休息时间,然后继续改进,用传统点名表扬的形式完成课堂点评并宣布分值,在每天课后整理时操作班级优化大师,即满足了公开透明的要求,也不耽误正常教学时间。当然,我肯定是记不住那么多需要加分的学生名字,包括加多少分,但不要紧,只要在班级中当场宣布,讲台下还有几十名记忆力远超班主任的学生,他们会记得,并且还会相互监督。以上策略的实施用专业的术语叫区块链,而这项技术简单讲,就是分布式记忆,利用了网络的记忆效应,只要公开宣布,总会有人记得清楚,在班级奖励手段的激励下,学生对归属自己的分数会天然的捍卫,同时对不属于对方的分数有天然的警惕。所以,一项简单的给学生加分操作,背后蕴含的技术和理念并不简单。

文章来源:《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dzyqjyxxjs.cn/zonghexinwen/2021/0406/961.html

上一篇:借助信息技术,成都市武侯区智慧课堂师生互动
下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助推秦巴山区城乡教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