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雾散时——信息技术(5)

来源: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6 04:3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2017年宜昌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报告中,我首次提出了去技术化,初时认为既然是融合,便要融合得不留痕迹,看起来是传统教学手段,实质

在2017年宜昌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的报告中,我首次提出了去技术化,初时认为既然是融合,便要融合得不留痕迹,看起来是传统教学手段,实质上是信息化后的结果,现在看来理解还不够深入,割裂了教学与信息技术,个人认为,技术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先信息化,在这个基础上,教学自然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不需要刻意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仍然以班级管理为例,在积累了大量学生点评数据之后,每学期给学生的评语,就很丰满了,几乎没有空话套话存在的空间,每一句评语背后都有相应的数据支撑,以及人文关怀,在书写评语的过程中,外表看上去使用的信息技术只有“用word打字”,实质却是大数据的应用,今年的评语发布于空间之后,学生在每份评语后进行评论,一方面补充了评语本身,让班主任不曾观察到的部分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进行相互评价,这已经和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互评吻合了。同时学生不仅看得到自己的评语,也能看到他人的评语,更容易相互比较,从而找出自己的薄弱之处,这又是借鉴了网络社交媒体的理念,而技术在哪里?深度融合了。(参见QQ空间《三班英杰传》系列和《一班英杰传》系列)

以课堂教学为例,每天布置的学情评测单,批改之后形成了学情分析,在此基础上备课、授课,外表看上去甚至连技术都没有,实质仍然是大数据的应用。而数据应用属于深层次应用,批改作业就是一种数据收集过程,批改之后,是画个勾叉就还给学生,还是形成了对学生学情掌控,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

去中心化,来自于教研活动的感悟。在传统教研活动中,都存在一个主持人,以及总结陈词,而在网络环境下,所有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是中心发言人,这极大拓展了教研话语范围,毕竟教研属于研究性工作,更需要这种平等的环境,一个没有专家、没有领导的群里,发言更自由,思想碰撞也更激烈,收获更丰。

流量化,则源自于班级管理,疫情期间,师生交流多通过网络,这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随着家长逐渐返城返岗,学生的学习每况愈下,手机作为学习工具,不仅没能成为助力,反而提供了学习之外的温床。

在网络中,学习思考之外,都是流量。

长期以来,网络被视为洪水猛兽,诸如网游、短视频、小说等,但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想,作为教育者,自己可曾在网上发布相关的信息?任由他人自由发布,自己却不上前抢夺机会,反怪罪网络,是何道理?

流量是个什么玩意儿?

互联网+时代,又称为眼球经济时代,用一句话叫“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不太好理解,但很准确,其核心每个人的时间,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付出时间等于付出金钱,收集时间等于收集金钱。最易懂的例子就是广告,看的人越多,越值钱。

学生也是互联网的一份子,他们多的是时间,而且也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有多少价值,所以才被收割,作为班主任,无论如何也得想办法将他们的时间从网络上抢救回来,哪怕一点也好。利用学生或家长对班级事务的关心,发布学校活动相关图文、视频信息,提升自己网络“曝光率”,积极主动传播正能量,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从此在网络中,不会只有“学习无关”,起码存在“学习相关”。这件事做起来很难,而且短期内没什么效果,然而一旦成功圈粉,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轻松之极,同时借助网络效应,也逐渐引发焦点关注,从而吸引多数。

持这种想法的教育者现在已经不少,他们是网络环境下的适应者,在全国最大的在线视频平台哔哩哔哩(B站)上,教育视频每日新增数量显示为999+,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同样达到这个新增数的类别有动画、音乐、生活、娱乐、游戏、影视,说明教育类视频的数量比起国家级的一师一优课平台,无论总数还是新增数,都远超过,质量更是甩开N条街,例如北京人大附中高中物理教师李永乐、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等网红教师。

而极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网红教师,直播时一个用粉笔黑板,另一个纯粹就是一张嘴,信息技术在哪?看不到的,深耕本专业才是根本。

所以从流量的角度来看,目前越是专业的内容,越容易在网络受到追捧,毕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再想靠忽悠来赚眼球,不灵了。

文章来源:《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dzyqjyxxjs.cn/zonghexinwen/2021/0406/961.html

上一篇:借助信息技术,成都市武侯区智慧课堂师生互动
下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助推秦巴山区城乡教育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