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互联网模式下智慧健康管理平台建设实践

来源: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1 10: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与传统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1-3]。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智慧医疗健康

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技术与传统医疗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1-3]。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智慧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是大健康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充和完善[4]。当前面对已经开展的健康体检服务,累计了大量可观的数据,由于缺少健康管理平台的科学管理,现有医疗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缺乏对以往健康体检医疗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利用。为提高互联网医疗和健康管理能力,为广大民众提供可靠、优质的服务,天津康汇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康汇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健康管理医疗互联网平台系统,对大众的健康需求展开连续、动态化的跟踪服务,提升我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医疗、健康管理的能力。

1 健康管理需求分析

1.1 业务需求

构建一套完善、智能化、信息化健康管理系统平台,以满足日常用户、医疗专家、健康管理师、医护医技人员应用。健康管理系统要求可通过远程会诊、在线健康风险评估、健康信息咨询、网上诊疗、网上查询报告、电子处方、药品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在线监测、慢性病防控、康复工程、线上支付等不同医疗服务模式提供医疗健康相关服务[5]。健康管理平台具备的功能特点包括:建立和维护个人健康档案、专业医生根据体检信息及时地提供保健建议、灵活的数据统计功能和保障信息安全加密。通过人工智能(AI)及大数据分析个人健康情况,提供“健康画像”描绘,预测健康“走势”,开出健康处方,帮助使用者“预见未来,遇到健康”。通过个性化、医疗互联网诊疗和健康管理相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精准服务于目标人群,为用户提供高效、精准的健康风险因素干预方案及不间断的健康跟踪指导服务。

1.2 集成需求

健康管理平台系统与现有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健康体检、智能可穿戴等诸多应用系统进行集成,服务于互联网诊断、个人健康档案,建立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精准医学等应用。远程指导健康体检用户开展健康管理计划并进行自我管理,为不同需求用户制订个人健康指导计划,对用户健康状况展开不间断健康跟踪管理。健康管理平台综合集成数据采集模块、健康档案管理模块、健康风险评估和分析、中医及心理测评模块、健康指导干预模块。从个体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到智能风险分析评估、健康指导方案设计、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形成健康管理服务的生命全周期闭环式管理[6-7]。

2 健康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健康管理软件系统具备完善互联网、智能辅助医疗、跟踪管理等服务功能,满足医疗机构在健康管理和互联网医疗及物联网方面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极大地满足被管理对象的个人需求。平台设计采用全球广域网加移动终端形式,实现健康管理动态化并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化的健康干预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由服务平台、应用程序(APP)客户端、微信服务端构成。具备和医院信息系统数据交互的功能,根据采集的信息对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和分析,生成个体健康管理报告及健康指导方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减低医疗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医护工作量约50%以上。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工作平台架构见图1。

2.1 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图1 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工作平台架构

综合平台具有针对门诊、住院患者、体检人员及家庭签约用户的资料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能力,利用慢病等风险评估模型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和分析,生成个人/团体健康管理方案,并提供个体化健康干预方案和跟踪干预功能。

2.1.1 健康档案 构建个人/团体健康档案,包括个人信息、体检报告、健康问卷量表、就医记录、用药记录、可穿戴设备整合体重指数、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等基于可移动终端采集健康监测数据与健康管理云端系统实时集成,信息采集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个人平台自动上传监测数据,另一种是医护人员、健康管理师手动录入用户的填表信息。

2.1.2 健康评估 根据系统采集的个人/团体健康信息,利用系统的评估模型智能判断用户的健康现况,包括重要体检指标及趋势分析、危险因素汇总、生活方式分析及建议、个人异常数据的解读与复检等建议和常见慢性病患病风险评估等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生成团体报告用来呈现团队的整体健康状况[8]。

文章来源:《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网址: http://www.dzyqjyxxjs.cn/qikandaodu/2021/0301/807.html

上一篇:融入智慧城市的智慧急救体系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医疗健康贵州新景象